黃骨魚,鲇形目,鲿科,黃顙魚屬。又名黃骨聰、黃丫頭、黃鴨叫、翁公魚、鋼針、戈艾、吱戈艾、黃刺公、疙阿、疙阿丁、黃臘丁、嘎牙子、昂刺魚、黃鰭魚、三槍魚、黃刺骨、黃牙鯁、王牙、黃嘎牙,刺疙疤魚,刺黃股,黃蛟,汪丫魚,毛泥鰍,黃骨頭,彎丫等,廣布于中國東部各太平洋水系。靜水或緩流的淺灘生活,晝伏夜出。體長123-143mm雜食,主食底棲脊椎動物,食物多為小魚、水生昆蟲等小型水生動物。4-5月產卵,親魚有掘坑筑巢和保護后代的習性。生殖時期,雄魚有筑巢習性。
黃顙體長,腹面平,體后半部稍側扁,頭大且扁平。吻圓鈍,口裂大,下位,上頜稍長于下頜,上下頜均具絨毛狀細齒。眼小,側位,眼間隔稍隆起。須4對,鼻須達眼后緣,上頜須最長,伸達胸鰭基部之后。頜須2對,外側一對較內側一對為長。體背部黑褐色,體側黃色,并有3塊斷續的黑色條紋,腹部淡黃色,各鰭灰黑色。背鰭條6~7臀鰭條19~23鰓耙外側14~16脊椎骨36~38背鰭不分支鰭條為硬刺,后緣有鋸齒,背鰭起點至吻端較小于至尾鰭基部的距離。胸鰭硬刺較發達,且前后緣均有鋸齒,前緣具30~45枚細鋸齒,后緣具7~17枚粗鋸齒。胸鰭較短,這也是和鯰魚不同的一個地方。胸鰭略呈扇形,末端近腹鰭。脂鰭較臀鰭短,末端游離,起點約與臀鰭相對。進食較兇猛。公母顏色有很大差異,深黃色的黃顙魚頭上刺有微毒。
黃顙魚食性是肉食性為主的雜食性魚類。覓食活動一般在夜間進行,食物包括小魚、蝦、各種陸生和水生昆蟲(特別是搖蚊幼蟲)小型軟體動物和其它水生無脊椎動物。有時也捕食小型魚類。其食性隨環境和季節變化而有所差異。春夏季節常吞食其它魚的魚卵,寒冷季節,食物中小魚較多,而底棲動物漸漸減少。規格不同的黃顙魚食性也有所不同,體長2~4cm主要攝食橈足類和枝角類。體長5~8cm個體,主要攝食浮游動物以及水生昆蟲;超過8cm以上個體,攝食軟體動物(特別喜食蚯蚓)和小型魚類等。
黃顙魚多在靜水或江河緩流中活動,營底棲生活。白天棲息于湖水底層,夜間則游到水上層覓食。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,所以在不良環境條件下也能生活。幼魚多在江湖的沿岸覓食。